第21章 赵桓的彷徨(2 / 3)

筑宋 木瓜三闲 3342 字 2022-01-08

拢,而朝堂两派人物观点虽然南辕北辙,但却在岁币问题上却达成近似观点?赵桓索性索性就暂停了岁币的支付。

其他的事情,爱谁谁去。无论是抓紧河北战备,还是招惹安兆铭,赵桓都是兴趣缺缺。咱们铁定打不赢金国,海州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收上来,那他何苦去瞎折腾?

赵桓也有自己的主意!从更早的密信中得出结论,金国也许还没有做好入侵南下的准备。反过来说,金国要是决意入侵,就算花钱也没什么用处,那为什么还要花出去?

这种类似禅宗的哲学辩证思维曾经非常盛行大宋朝野,赵桓读书不少,但他却没能读出书里面藏着的东西。所以,对赵桓而言,读书真的很无用呢。

若是按照不太读书的高子羽建议,既然大宋人铁定打不赢他金国,那就要主动找人家和谈,哪怕就是在拖延时间,也要一直拖延到打得赢为止。

至于岁币多少,慢慢地添油加醋好了。你不能死咬着要等和议谈妥了再去花钱,那会让金国失去耐心的,而金国发怒的后果,就是你大宋社稷危殆的时候。

只要能让金国觉得动动嘴皮子就能来钱花差,即便大金朝堂已经定策,也不是不能迟缓的!金国人也会有庙算,掏空大宋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后开战的胜算不是更大吗?

但是,大宋却比金国更需要时间!严格来说,海州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战力的转化问题。新收的青州、沂州、密州、莒州等地也要巩固明社的治理基础。

此外,徐州、兖州的防御也要加强,八百里的水泊梁山还要组建水师。大约再有两三年时间,金国就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了。

在汴京和上京都待久的高子羽很轻易就能观察出这个时代的真正问题所在。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里,越落后的地方民风就越彪悍,打起仗来就越敢玩命。

似乎此前师尊还说过,纵观上下数千年,绝大多数的文明国度都是被比它落后的蛮族消灭了。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光脚的人都不怕穿鞋的人。

黄帝灭炎帝,西周灭商朝,秦统六国,五胡乱华,再到今朝以来的契丹、西夏、女真等等,还真是人越富裕就越怕死,日子越好过就越惜命,这都是人之常情。

大宋人太文明了,过惯安逸日子,军中战力就弱,这没什么好愤愤不平的。弱者,就要有弱者的觉悟,直到你不再软弱为止。

高子羽第一次觉悟到,让文明更加发达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加强大的武力,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师尊,却做到了!师尊在海州,就是一个把弱者变强的伟大存在。

但是赵桓的作死在于,他身处弱者的地位,却妄想与强者掰一掰手腕子。只为了证明他的确是受命于天,不说要强宗胜祖,能力起码要强过亲爹赵佶才行。

一个十几岁就被立为太子,却生生把自己的青春期期叛逆推迟到二十六岁的赵桓,哪怕表面上颇为中立,一直都是在李纲和耿南仲的战和之间摇摆。

但是赵桓也不是没做事情,父亲打赢了西夏,收回了燕京。他为什么不能?比如他就轻率的给耶律余睹和耶律大石发出了手诏。事发后,他的对策却是当鸵鸟,抵死不认。

不承认就等于没这事!他爹赵佶给他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但是赵佶做了臭事还要忙着化解,不说法子有多龌龊,最起码,那时金人的确被赵佶转移了视线,改在岁币上喋喋不休。

而赵桓现在忙活的,却是匆忙准备南郊祭祀大典。想要用更多的法理,去树立自己天子的地位,以此压制朝野对他的轻浮议论,以及转移自己的压力。

上有太上皇,下有不省心的兄弟,外面还有个胡乱写诏书的好妹婿?他们给赵桓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而赵桓却害怕失去皇位,于是他就“忘记”了金国的威胁。

史上的赵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