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富贵险中求,功勋绝境生(1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356 字 28天前

富贵险中求。

如今,陶崇道在朝鲜大显“汉使”傲气,浙江绍兴府会稽县的陶堰陶氏族中,族老们共聚一堂,居首的却是年只四十八的陶望龄。

“周望,路叔家书里所言该如何处置,还得你来拿个主意啊!”

陶望龄字周望,万历十七年探花,他和董其昌、袁可立是同科。当时还在翰林院里时,陶望龄被推为诗文第一。

泰昌五年时,他已被选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如今回到了家乡,是因为母亲病故。

此刻的陶望龄神情憔悴,不断咳嗽。

他的四弟陶奭龄虽只是举人,但如今主持着族学,学问上十分有建树,泰昌元年中了进士的刘宗周与他私交甚笃。

眼见三哥身体越来越差,陶奭龄开口道:“五叔,我们陶氏东、南、西三房,这要怎么拿主意?路叔若于朝鲜建功,朝廷恩泽自然是东房来享,我们南房和西房如何肯厚颜乞恩?”

他们之所以问陶望龄,是因为南房第一个进士、陶望龄兄弟的父亲陶承学去年刚刚去世。

陶堰陶氏,据说是陶渊明的后裔陶岳于元末迁居至此,三代之后,陶堰陶氏分成了三房。到成化元年,东房率先出了陶堰陶氏第一个进士。嘉靖二十九年,南房也出了第一个进士陶承学。

那一榜,就是大明科举第一榜,张居正、李春芳、王世贞、杨继盛、汪道昆……这些闪耀名字的后面,还有一个同科陶承学。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时,那还是万历六年。

而因为与张居正不合,陶承学万历九年辞官回了乡。

他与张居正能有多少不合的地方?那时候他是南京礼部尚书,而张居正要开始推动对南直隶诸府的田土清丈……

当时的陶堰陶氏已经是五代十一进士,举人、生员更多。

现在陶氏的新秀,字路叔的陶崇道在出使朝鲜之前就寄回了家书。消息抵达,陶氏要做出重大选择。

还没出过进士的西房不敢开口,眼睛都看着东房。

东房那边,如今最年长的是陶大年。论辈分,他是陶崇道的四爷。

“允淳在长沙任知府,允宜在南京任兵部右侍郎。”陶大年看着西房最年长的陶幼学,“晴宇公,路叔先是出使建州女真,再出使朝鲜。登科之后,功业都在辽东。如今左军左都督是周望同科,晴宇公更与靖夷侯有旧。今日不是论哪房该承恩荫去朝鲜的事,晴宇公,龙江公可有信来?”

陶望龄兄弟的亲叔陶幼学,二甲进士出身,最终做到了浙江左布政使。

前几年浙江官场大地震,若追溯源头,陶幼学才是为“浙党”在浙江这基本盘打下最初底蕴的那一批干将。

陶大年说他和靖夷侯有旧,说的不是俞咨皋,而是俞大猷。

陶幼学现在年已八十九,闻言摇着头:“我都是快入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旧情。龙江公再得起复,之前来信,你们不是都看过吗?”

陶大年叹了一口气,听到陶望龄又咳嗽起来,忍不住说道:“周望,你还是要节哀保重身子才是。”

前两年陶望龄的母亲、父亲先后离世,他确实悲伤过度伤了身体。

陶大年紧皱眉头,想了想之后才说:“我就直言吧。龙江公此前就劝我们陶氏万勿违逆朝廷政令,这厉行优免还好说,只怕将来总归要降优免甚至除优免。陛下意思明白,得了功名,优待从职差里来,恐怕不会像以前那么养着在野士绅了。沈家在内,许多家已经在和宗明号、昌明号做生意。龙江公不畏物议,再度出山做那南京总参谋,此番虽是入京请罪,只怕是体察了圣意,另有重用。”

顿了顿之后才继续:“前几日,我已经遣人去沈家问过。意思是,沈家有意去一房人到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