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人尽其用(3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3881 字 29天前

出发,把朝鲜的利理成依附于大明之利。

如果能够,他们从此就能在朝鲜成为足以传数世甚至更久的真正大族,不断同化当地人,成为大明在朝鲜统治的中坚。

如果不能,那么对大明来说,将来都是杀之以平民愤、进而直接遣流官治理的契机和理由。

潞王接受着来自皇帝和李三才的信息轰炸,头昏脑涨之后先去休息一阵,消化好了,夜里还有对朝鲜新王和朝鲜群臣的赐宴。

李三才则留了下来,皇帝还有些话对他说。

“朕素知你才干。朕唯一担心的,便是你始终视外族为蛮夷。”

“……臣自随陛下出边墙后受教良多。陛下襟怀四海,臣惭愧。如今仍能领此殊恩,陛下信重臣,臣定日日自省。”

“五十八了。”朱常洛看着他,“君臣之间,临别之际,倒不必讳言。在大明,你原先重经世致用,清明则褒贬不一,清流在朝,你难以出人头地。朕御极后,是重经世致用了,但又要正官风、士风,算是两个都要,你更难出人头地。让你去朝鲜,是朕从通辽到这一路想了很久的,你可知道是为什么?”

李三才沉默了很久,随后说道:“陛下要臣去朝鲜结党,结亲善大明之党,扫朝鲜旧勋外戚于朝堂之外,擢科途寒门子弟于微末。臣在大明不算公推之贤良,在朝鲜则可称清正。”

“好。”朱常洛听他说得直白,倒是赞赏了一句,“朕御极时,你已将知天命。半生所悟难自弃,朕又没把你调为京官让你早知风向,你能说出如今这番话已是难得。道甫,你如今自号修吾,朕盼你想得明白。”

“臣早已想明白了。”

李三才心里还是有些苦涩的。

他家世并不显赫,原是军籍出身。祖上虽有个武将官职,但如何比得过文臣?

当好官,做好事,要钱。做大官,实现大抱负,要人,要名声。

从万历二年开始,他在户部做主事,十年后不过一个户部郎中。那时候,他与李化龙以经世致用互相勉励。

后来他才慢慢变化,开始明白权术和圈子,开始明白名声与人脉该怎么实际结合。

李化龙不也变得既能用对人也能反手出卖人吗?

官场上对他李三才当然是褒贬不一,说他贪伪险横,他知道。说他好名而实奸,他也知道。

但今天皇帝跟他说了一句“半生自悟难自弃”,李三才其实有些感动。

所以他又跪了下来:“臣出仕时,太岳公秉政,臣仰慕不已。后来国政大变,臣放任外官,实怀忧愤!年近不惑,臣总管漕运,为官任事始成章法。臣一向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臣书斋自号无自欺堂。如今自号修吾,乃是敬读陛下格物致知论,方知臣半生所悟所修仍旧一塌糊涂。臣做人是半吊子,做官也称不上无有自欺。”

“……宦海沉浮,你们的难处朕都知道。前因既定,后果也往往有必然。”

朱常洛看着他,如果不是他用“术”用得太多,交游不是广阔到几乎没有明确阵营,为什么从泰昌朝之后就步步受阻呢?

其实就算不是他朱常洛,李三才后来也依旧步步受阻。

就好像不管在什么环境里,他都欠缺了些时运。而这时运的欠缺,应该说是大智慧的欠缺。

有些时候短期对自己有利的做法,放到了长期来看,最终反而不利。

朱常洛非要跟他再多说几句,无非想和他坦白聊一次,让他去朝鲜之后更卖力,更着眼将来,想方设法以大智慧行事。

如今,舞台给他搭好了。

“去朝鲜,便是从头来。”朱常洛的表情是殷切的,“潞王行止,你该从国相的职责出发劝诫、引导。你奏谏施政,也该把自己放在青史必有重笔的位置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