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一京三都九边十八省(2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3973 字 1个月前

南京诸部衙,大多就在南京紫禁城的南面,和北京没多大区别。

而昨天面圣之后,今天这一次南京重臣们参加的燕朝上所说的内容过于震撼,他们都需要消化,需要交换意见。

到了南京户部,赵世卿先让闲杂人等离开了官厅。奉上茶之后,就连南京户部右侍郎等人也无法坐过来。

“陛下既然是对我等一起说了大略,其实不怕消息出去。”赵世卿看着他们,“不过,陛下之坚决,诸位也知道了。”

众人都十分沉重地点了点头:连土皇帝这种话都说了,当然坚决。

“意思明白,这回倒希望我等为官身宦途计,一力配合朝廷,把南京和南直隶改制做好。过去种种,将来不能如此了,要议的无非是诸位有什么隐忧在身,免得将来走不上那出路。为此,还是先守口为好。御驾离京前,没什么不能先私下里说好。”

“……”

能放心大胆地说吗?

南直隶疆域广阔,形势堪称龙蟠虎踞,襟带长江而北控黄淮,财赋、物产、文教都甲于天下。

它的出现,是由于大明立国从南打到北,当初设计的目的基本源于军事:尽可能让南京控制附近的军事节点。

比如:

控制了九江以下的长江两岸,所有可以渡江进攻南京的渡口都在南直隶手中。

控制了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进攻南京的门户安庆。

控制了淮东淮西这个“守江必守淮”的北部防线。

控制了北上进攻的战略要地徐州。

那是由于大明立国之时,南京确确实实就是国本。在大明疆域未稳的情况下,当然事事以中枢为先。

只要定都于南京,南直隶的存在没有半点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而且已经存在两百年。

时刻担心北京灭亡才需要一个备份朝廷,而大多数情况下,南京和南直隶仍如旧制的核心功能却是维稳。

维朝堂斗争的稳——有个养老去处,地位、权力都有一些。

维朝廷财政的稳——江南只要不捣乱,安心供着北京,那有些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明只需要付出一部分成本就够了。

现在皇帝说:南京顶多算个财计国本、人才国本,南京和南直隶都要改制。

实质上朝廷早已通过设置诸多巡抚切割着南直隶的权力,加强朝廷对于江南的控制力。

而这一次,皇帝的意思是:淮安、徐州、凤阳、庐州、安庆五府单设一省曰江淮省,省治设于凤阳;扬州、滁州、和州、太平、池州、宁国、广德、镇江、常州、苏州、应天则为江宁省,省治为改称金陵的南京。

徽州归江西。

凤阳高墙会拆,泗州祖陵会迁去兴都——为了治河。

大明此后只有一京,但马上就会有东南二都。东都建于松江府,其首官二人,俱为正二品。南都建于广州府所拆新安、香山等珠江口诸县,官秩相同。

湖广太大,一样分设湖北、湖南二省,既多一些可安置的官位,也进一步加强治理。其中湖北的兴都会舍却一些县,但将多一个汉阳府,官产院会在那里有一个官粮总司。四川、湖北、湖南,这三处都有大量过去的藩王赐田,湖广四川本就是产粮大省,朝廷将在粮食和财计上有更多支撑。

总之:多了包括北直隶一样会改完之后四省两都的官位,南京官员们不愁安置。

南京诸部衙手上的权力确实香,但东都、南都也非同小可:市舶司、港口、海师舰队……许多要害都会设于两都。皇帝更明确说的是:不经两都首官,不登相位。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这两处的好位置说不定都轮不到他们——除了本身就带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