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尔点了点头,这一点他当然知道。
只有察哈尔本部的族民,其中还得是跟汗帐关系密切的,才会带着自己的小部族随汗帐一起迁徙至此、聚居一处。
家家都会出青壮,随时能上马出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像霍林河那边发现的容易挖的煤田,也并非谁都能染指。现在,这是察哈尔发现的、在自己完全掌控之下最大的一个宝矿。
它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和大明如今控制着的庆州并不算远。
林丹巴图尔并不乐意通过岭南四部再与土默特转手买回东西。大兴安岭虽然翻越不易,但去庆州直接和大明边市,能换回来的东西毕竟更多。
再加上大兴安岭上还能砍伐大明需要的巨木。
林丹巴图尔又成熟了一些,见到了那边的情况,他就默默地继续往前走。
就连察哈尔本部的族民,家里已经有了至少一两口人在霍林河那边能填饱肚子,现在还需要把孩子送到更宽裕一点的人家才能过这个冬吗?
铁锅……有铁锅自然是好得多。
没有铁锅,就只能炙烤或者干嚼。
林丹巴图尔虽然不懂得其中真正的道理,但有铁锅确实能把干肉煮得更烂,汤也饱肚子,很不一样。
说穿了,就跟米不够吃,煮成了粥一样。再加点别的野菜什么的,总归更能熬一些。
而草原上如今对铁锅的巨大需求……怎么说呢,也不能说怪先祖到南面过了许久安逸日子。
在蒙元做了南面主人之前,草原上原先没有使用铁锅的习惯。
是做了中原之主,铁锅才大范围普及到草原。这玩意太好用了,和原先只能用篝火把食物烤熟有天壤之别。
然而退回到草原之后,已经习惯了“铁锅自由”日子的草原人就再也回不去了。
可铁锅忽然开始稀缺。
做一等人的时候,自然不必去学什么手艺自己来造。回到了草原,自己又造不了。技术都只是一方面,燃料呢?
如今御寒需要的燃料都只不过是主要用着牲畜粪便,风干或晒干之后用以取暖或烹饪。要炼铁,至少得有木炭吧?如果能普及木炭,草原部族又何必用干粪做燃料?喜欢那味?
被大明赶回来之后,也尝试过用陶锅来代替。
不是不能代替,但只能代替一点点。
因为各部族总要迁来迁去,陶锅更容易损害。
而且同样只能从大明或其余人手上买回来。
所以铁锅成了草原上的硬通货。家里有口铁锅,就连女人都能多养两个。
大明长期对草原实施铁器禁售。过去,只能通过抢掠或走私获得一些。现在形势变了,铁器确实不禁售了,但不可能白送啊,还是要用货物去换回来。
铁锅货源虽不愁了,但草原上需要的铁器又不仅仅只是铁锅。
之前的大战折损了多少?林丹巴图尔忍受屈辱投降,人是带回来了不少,兵器却没还多少。
刀、箭头……
再加上这越来越糟糕的天气,让今年冬天的损失很大。春天来了之后再去庆州,能换回的东西估计要比原先以为的少三成以上。
心事重重之余,他终于到了岱青眼下养病的毡包。
作为大头领之一,他的毡包自然仅次于大汗的汗帐。
寻常人家,一般就是四哈那的小毡包,顶多六哈那的。
所谓哈那,是蒙古包当中非常重要的“家产”。它是用来组成蒙古包墙壁的,得用草原上比较珍贵的耐用木材来制作。可以收迭起来,也可以拉开成为菱形网格的网壁。
想一想,既要能够围成一个圈组成墙壁具有柔韧性,又要作为骨架支撑住毡包顶上的乌尼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