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教锁国”。他们既不曾尝试与大明建立新的关系,又担忧海贸只会更加增强西部地方雄藩的实力。
如今大明大兵压境,他们的第一判断是大明为彰显上国天威、让他们称臣而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田乐觉得这样就好。
“你还有些用处。”田乐说道,“既然熟知地方详情,你便先在金将军帐下听用。先下去吧。”
等几个“外人”都不在了,麻承训立刻急不可耐地说道:“督帅,机不可失……”
“麻将军莫急。”田乐抬手压了压,“没听他说吗,城还会拆下去。”
“但这厮说得也有道理。若是寨堡都被拆完了,此后……”
“寨堡拆完了,届时不正是草原各部最熟悉的吗?只搜掠,不攻城。”田乐摇了摇头,“就按既定大略来办。那幕府既然以为大明只为彰显天威而来,那就只会借力收摄地方权力。仗还是要打的,不过嘛……既然他们已经开始有易封之制,难道不能借大明之手先打残西部边陲雄藩,再把姻亲家臣改封至此?到时候嘛……”
到时候恐怕就会跟大明谈判。
一方面确实抗御住了明军,得来了和平。另一方面,虽然可能被迫称臣,但这实际上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能把与大明的贡贸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至于其他地方大名的不满?有外敌在的时候,其实更有利于幕府进一步掌控地方。
谁能反抗?
既然大明官兵未至之前他们都已经拆掉了大半城池,足见此时与那足利义满还在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况且他们还有什么劳什子皇嘛。称臣的是皇,与幕府大将军有什么关系?
田乐在东征大军之中有绝对的话语权,麻承训只是贪功,但不敢无令冒进。
大明就先在对马岛上安顿着,开始构筑海上、陆上防线,同时也开始建设这对马岛。
岛上百姓本身就没多少,此刻开始要被全面替代。
他们被运回朝鲜,也可以看做是“战利品”。
替换过来的,是匠人、文武官员、士卒。
江户那边会怎么做,田乐只关注着,但并不在意。
他们误判有误判的好。
心里认为谈判称臣是最坏结局,那么又怎么能够同仇敌忾?何况这个过程里还有他们与地方大名的矛盾。
而大明则确实需要时间,需要更强大的东洋舰队筹建完备。
幕府心里盘算的,大概是依靠这狭长的地势争取足够的时间。正常的劳师远征,若遇到这样纵深的地势,自然是越来越难。
到时候既能让大明愿意谈,而幕府可能也并不用丢掉太多尊严。玩点文字花样,但得到的则是牢牢掌握住的西部地方。
前线?棋盘罢了。
但田乐心里盘算的,是雷霆万钧。
看来还是要等沈有容和东洋舰队。
到时候舰队直插江户。大明,剿的是幕府,是东瀛实权之首。
其余西国地方大名,只看哪些人最后是聪明的。
……
从泰昌十六年底和泰昌十七年初开始,大明开始了双线作战,但这两场远征对大明财计的消耗却神奇地可控起来。
因为打得很有节奏,因为是早就积蓄颇丰的黔国公、潞王及诸多文武、土司及地方大族为自己将来的权位而战。
而与此同时,新的十年期国债开始发售。要的是现银,给的是利息和更多拓海团练洋行、北疆各部大明官办工厂的参股权。
新港宣尉司正在设立,整个南洋局面为之一新。
大明对外滇的态度已然明确,而南洋除了交趾、暹罗等寥寥数国,其他大多都还很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