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的武功远不如对方,必须速战速决。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一道清脆的女声突然从远处传来:“住手!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蓟门故址行凶,眼里还有王法吗?”
沈砚之和蒙面人同时回头,只见一个穿着月白色衣裙的女子正骑马赶来,她手中握着一把长剑,剑身如秋水般明亮,脸上蒙着一层薄纱,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眸,目光锐利如鹰。
为首的蒙面人见状,脸色一变,低声对另外两个手下说:“撤!”三人对视一眼,转身就想逃跑。可那女子却不给他们机会,只见她手腕一扬,几道剑光闪过,三个蒙面人便倒在地上,捂着伤口呻吟起来。
沈砚之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女子,一时间竟忘了说话。女子翻身下马,走到他面前,目光落在他手中的残碑上,眉头微微皱起:“你就是沈砚之?江南来的金石先生?”
沈砚之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正是在下。不知姑娘如何得知我的名字?”
继续阅读
女子没有回答,而是蹲下身,仔细查看了残碑上的刻痕,语气凝重地说:“这‘王气千秋涌蓟门’七个字,是最近才刻上去的。你可知,这几个字背后,藏着一个关乎天下的秘密?”
沈砚之心中一震,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古籍残碑,没想到竟牵扯到什么秘密。“姑娘此话怎讲?还请明示。”
女子站起身,看了一眼地上呻吟的蒙面人,又看了看沈砚之,轻声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跟我来,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他会告诉你一切。”
沈砚之犹豫了一下,看着女子清澈的眼眸,又看了看手中的残碑,最终点了点头。他知道,从他发现这块残碑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经卷入了一场未知的风波之中,而眼前的这个女子,或许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两人带着阿福,将三个蒙面人绑在树上,然后骑着马,朝着北平城的方向而去。秋雨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打在马背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沈砚之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蓟门城楼,那座残破的城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的沧桑。他握紧了手中的残碑,心中暗暗思忖:这“王气千秋涌蓟门”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而自己,又将在这场风波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第二章 秘闻
北平城的西角楼附近,有一座不起眼的宅院,院墙斑驳,门口挂着一块“苏府”的木牌,字迹模糊,显然有些年头了。女子带着沈砚之和阿福来到这里,推开虚掩的大门,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槐树,落叶铺了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进来吧,先生在里面等着。”女子转身对沈砚之说,语气比之前温和了许多。
沈砚之跟着她走进正屋,只见屋里的陈设简单而古朴,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画,画的正是蓟门烟树的景色。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老者正坐在桌旁喝茶,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看透人心。
“沈先生,久仰大名。”老者见沈砚之进来,连忙起身相迎,语气亲切,“老夫苏墨,是这北平城里的一个老儒。”
沈砚之拱手行礼:“苏先生客气了,晚辈沈砚之,见过苏先生。”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女子,疑惑地问道:“不知这位姑娘是?”
“她是我的孙女,名叫苏清瑶。”苏墨笑着说,“刚才在蓟门故址,多亏了清瑶出手相助,否则沈先生恐怕就要吃亏了。”
苏清瑶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走到桌边,给沈砚之倒了一杯茶:“沈先生,先喝杯茶暖暖身子吧。”
沈砚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他放下茶杯,看向苏墨:“苏先生,晚辈冒昧前来,是想请教您,那蓟门残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