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剑影:少年侯 第一章 北固亭风急,少年携剑来 南宋嘉泰四年,京口。 长江水拍打着北固山的崖壁,卷起丈高的白浪,风裹着水汽吹上亭台,把辛弃疾题在柱上的词吹得墨迹似要泛潮。亭下石阶上,一个身着银灰劲装的少年正仰头读词,腰间长剑“破浪”的剑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剑鞘上錾刻的云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少年名唤萧策,年方十九,是京口守将萧靖的独子。此刻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年少万兜鍪”五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紧。昨日父亲刚收到朝廷急报,金国骑兵已突破淮河防线,前锋直指京口,而城中守军不足五千,粮草只够支撑十日。 “阿策,又在这里发呆?” 熟悉的声音从亭外传来,萧策回头,见父亲萧靖穿着铠甲,腰间佩刀上还沾着练兵的尘土。萧靖走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柱上的词,叹了口气:“辛弃疾公当年登此亭,叹的是天下无英雄,如今你看这长江,怕是又要染血了。” 萧策攥紧剑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锐气:“爹,让我领兵吧!我在武校场练了五年剑法,骑射也不输老兵,这次定能守住京口!” 萧靖看着儿子眼底的火光,既欣慰又心疼。他伸手拍了拍萧策的肩膀,指了指亭外的长江:“你以为领兵打仗,只靠剑法骑射?当年孙仲谋坐断东南时,比你大不了几岁,可他靠的不是匹夫之勇,是谋算,是人心。你连城中的粮道、布防都没摸透,怎么领兵?” 萧策低下头,指尖泛白。他知道父亲说得对,可每当想起淮河防线后的百姓,想起金人的铁蹄,他就恨不得立刻提剑上阵。 “先跟我去巡查粮道吧。”萧靖转身走下石阶,“粮道是京口的命脉,金国要是断了我们的粮,不用打,城就破了。” 萧策连忙跟上,父子二人骑马穿行在京口街巷。此时的京口已没了往日的热闹,商铺大多关门,路上行人寥寥,偶尔能看到提着行李逃难的百姓,脸上满是惶恐。 行至城南粮库时,萧策突然勒住马,指着粮库墙角的阴影:“爹,那里有人!” 萧靖眼神一凛,翻身下马,拔出佩刀。阴影里的人见被发现,立刻起身就跑,竟是个穿着黑衣的男子,腰间还挂着个布包。 “追!”萧靖大喝一声,率先追了上去。萧策也拔剑出鞘,紧随其后。 黑衣男子跑得极快,专往狭窄的巷子里钻。萧策年轻,脚步轻快,渐渐拉近了距离。他看准时机,挥剑朝着黑衣男子的后背刺去,却见对方突然转身,从布包里甩出一把石灰粉。 萧策慌忙闭眼,却还是被石灰粉迷了眼,刺痛难忍。等他揉开眼睛时,黑衣男子已不见了踪影,只在地上留下一个布包。 萧靖赶了上来,捡起布包打开,里面竟是一袋掺了沙土的稻谷,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日后,粮库见”。 “是金人的细作。”萧靖脸色凝重,“他们想破坏我们的粮道,还想引我们上钩。” 萧策擦了擦眼睛,心里又气又愧:“都怪我,让他跑了。” “不怪你。”萧靖把布包递给萧策,“这细作的轻功不错,你能追上他,已经很好了。三日后,我们就去会会他,看看金人到底想耍什么花样。” 回到将军府时,天色已暗。萧策坐在书房里,翻看着京口的布防图,脑子里全是父亲的话。他想起孙仲谋年少时在江东立足,内平叛乱,外拒曹操,靠的绝不仅仅是武力。他起身走到墙边,看着挂在墙上的“京口粮道图”,手指在上面慢慢划过——粮库周边有三条小巷,其中两条通往长江,一条通往城西的密林,若是金人想劫粮,大概率会从长江方向来。 “阿策,该吃饭了。”母亲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萧策收起布防图,走出书房。饭桌上,母亲看着他,眼里满是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