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宝塔宛如从地下泉涌而出,孤独而高耸地矗立,直入天宫。登上塔顶,仿佛超脱了凡俗的世界,那盘旋而上的蹬道,好似盘绕在虚空之中。它如此突兀地耸立,威压着华夏大地,雄伟峻峭的姿态犹如鬼斧神工般令人惊叹。四角高耸,竟能遮蔽白日的光芒,七层的塔身直摩苍穹。向下窥视,可以用手指点那高飞的鸟雀;俯身倾听,能清晰地听到迅疾的风声。连绵起伏的群山仿若汹涌的波涛,奔腾汇聚,好似朝着东方涌去。青色的槐树排列在笔直的驰道两旁,宫殿馆舍是何等的玲珑精巧。秋色从西方悄然袭来,苍茫之色瞬间布满了整个关中大地。五陵北原之上,从古至今,一直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青色之中。那清净的佛理是可以领悟的,善缘也是我向来所尊崇的。我发誓将要辞官归隐,觉悟的大道能够给予我无穷的益处和智慧。
二、诗篇背景:
诗人岑参,身处大唐的繁华与喧嚣之中,却在内心深处怀揣着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渴望。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他与高适、薛据一同登上了慈恩寺浮图。这座高耸的佛塔,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奇迹,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思考的起点。当时的社会,尽管繁荣昌盛,但也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压力。文人志士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奔波,心灵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此次登塔,成为了他们暂时逃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宁静和启示的契机。在这高耸入云的塔上,岑参俯瞰着世间万物,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最终凝结成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篇。这座慈恩寺浮图,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悲欢,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诗人站在塔上,仿佛站在了历史与现实、尘世与超脱的交汇点,他的目光穿越了时空的迷雾,触及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三、赏析分享:
1. 雄伟壮观的塔景描绘:诗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开篇,这两句以极其生动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慈恩寺浮图那仿佛从地下喷涌而出、孤然挺立直插天宫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涌”字,赋予了塔一种动态的生命力,仿佛它不是静态的建筑,而是有灵魂、有力量的存在;“孤高”二字,则突出了塔的独特与超凡脱俗,它独立于天地之间,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进一步强调了登塔时那种超凡脱俗的感受,仿佛登上塔顶就离开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进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那盘旋而上的蹬道,如同蜿蜒在虚空中的巨龙,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奇妙的感觉。“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则以夸张和形象的手法,凸显了塔的巍峨壮观对整个华夏大地的震撼和威压。“突兀”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塔的突然耸立和惊人高度,“压神州”则进一步强调了其气势之雄伟,仿佛能够镇压整个大地;“峥嵘如鬼工”更是将塔的奇特形状和精湛工艺比作鬼斧神工,让人对其建造者的技艺和智慧赞叹不已。在这部分描写中,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词汇,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塔的雄伟外观,更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
2. 高远辽阔的视野呈现:“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