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荣耀,流传着淳厚的德政。裴度的这篇文章若不能展示给后人,又怎能与三皇五帝的功绩相提并论。真心希望能够抄写万本,诵读万遍,就算说得嘴角流沫、右手生茧也心甘情愿。让它流传七十二代,作为封禅时用的玉检和明堂的基石。
二、诗篇背景: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 847 年)。当时,李商隐途经潞州,有感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裴度平定淮西之乱的丰功伟绩,以及韩愈所撰写的《平淮西碑》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借这首诗歌抒发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政治的深邃思考。
三、赏析分享:
1. 历史叙事的宏大磅礴:“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诗人以豪迈奔放、气势恢宏的笔触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唐宪宗的英武非凡和高远志向,同时展现了淮西叛乱的长期肆虐和猖獗态势,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长卷,从而为后续的叙述构建了雄浑厚重的历史基石。
2. 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诗中对裴度的形象塑造可谓精彩绝伦、入木三分,“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突出展现了裴度在战火纷飞、局势险恶中的英勇无畏和坚贞忠诚,将其置于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之中,更彰显出他卓越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裴度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碑文创作的热情赞颂:“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诗人对韩愈创作碑文的过程进行了细腻入微、绘声绘色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韩愈的横溢才华和对裴度功绩的无限敬仰与尊崇,强调了碑文的珍贵无价和不朽价值,让人对韩愈的创作精神和碑文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4. 对不公待遇的强烈批判:“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诗人毫不掩饰地对韩愈所撰碑文遭受的恶意诋毁和无情破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和强烈的批判,深刻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腐朽和人心的阴险叵测,让读者对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感到痛心疾首和深恶痛绝。
四、深度思考:
1. 历史的铭记与遗忘:诗中所述的辉煌历史功绩和杰出人物在当时就遭遇了不公正对待和被遗忘的风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通过严谨的史学研究、广泛的文化教育以及多样化的纪念活动,确保伟大功绩和英雄人物不被岁月尘封。同时,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和研究方法,全面、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使后人能够清晰了解过去的真实面貌。
2. 政治的清明与黑暗:诗歌展现了裴度功绩与韩愈碑文的遭遇,反映出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实现至关重要。要避免权力滥用和谗言干扰,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培养官员的公正廉洁意识,倡导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政治风气,保障正义得以伸张、公平得以维护。
3. 文化的传承与破坏:李商隐借韩碑的命运,揭示了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在现代社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修复,使其能经受时间考验和人为破坏。
4. 人才的重视与埋没:诗中韩愈因撰写碑文遭谗言,裴度功绩曾被忽视,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要真正重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