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则雍州的土地就成了与西域国家接壤的边疆了,雍州的百姓就要大大受苦了,更不顾凉州百姓虽少,却也是炎黄子孙,堂堂中原华夏王朝,竟然要放弃自己的子民,任由他们被异族欺凌,实在是无耻之尤也。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悲哉! 然而,刘禅的凉州却大大不同,凉州虽然偏僻荒凉,但仍有不少耕地,很多耕地虽然种不了粮食,却能种棉花。 而西凉种的棉花,可以运到雍州来,让雍州减少种桑,麻或者葛的面积,增加种粮食的面积。 在刘禅的统筹下,凉州的土地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产出的经济可以比得上朝廷的支出了。 这对于刘禅来说,已经足够了。凉州百姓的产出能够养活凉州的军队,让凉州不被异族侵凌,就是刘禅最大的心愿了。 至于她从凉州得不到什么经济利益,她从未在乎过,她又不是那些无论什么事都只算经济账的封建短视者,庇佑大汉的子民,是她的义务。 等凉州的路修好,再在路边种好树,护着路不被风沙淹没,凉州的商人开始开往于凉州和雍州,大路的运力能够让凉州种更多的棉花提供给雍州,能够让内地的粮食去到凉州,再加上凉州本来自产的粮食,到时候凉州必然也会像其他的州郡一样繁华起来。 大汉子弟征西山,引来春风度玉关!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只要人力足够,就可以继续修路,增加天下物资的运力,增加百姓的财富,等百姓财富多了,又可以增加更多的人力。 要富裕,先修路,永远错不了。 等路修好了,由修路带来的运力增加达到了阈值,车马不够的情况下,就算再修路,也增加不了运力的时候,天下的百姓早就看到了刘禅的百年计划,知道了增加运力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刘禅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而那时的劳动人口更是超越了古往今来的顶峰。 到时候,刘禅再呼吁天下的百姓,一起修建水路,在各条已经修好的渠道的基础上开通运河,天下百姓岂不是箪食壶浆,景从如云。 既功在当代,又功在千秋。 天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百姓? 荒谬,民生就是最大的大事! …… 刘禅又亲自带领军队,和百姓一起辛苦劳作了三个多月,直到六月,天气炎热,修路的工作才完全停了下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此时雍州,荆州,益州,凉州之间的大路已经全部修好,路阔而平整,即使雍州到益州,荆州到益州的群山,同样也修了路。 虽然没有后世那样开山挖隧道,但比起以前的栈道,已经宽阔了数倍。 大大的缩短了从益州到荆州,益州到雍州的时间。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刘禅没有征发过一次徭役,更没有下过什么自带干粮,失期当斩的命令,但她却完成了这项古往今来无人完成的任务。 当举国之力万众一心,,一千多万人,从士兵到民众,几百万青壮奋力拼搏,几百万妇女箪食壶浆,为了自己向往的明天而努力的时候,天下还有什么事情是完不成的。 更何况,一千多万人在劳作的时候,都得到了应有的报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得到了工钱。 不仅如此,荆州和益州之间,水路也比以前大大方便,刘禅几乎在每个有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的支流通过的县,都修了码头,码头连着通往县城的道路,或者某些人口不多,迁徙容易的县城干脆迁到了码头附近。 水运比起以前也更加的方便了。 刘禅又组织了一支专门护航的军队,跟普通军队一样,每天训练,享受军饷,专门在各大江大河上巡逻,防止出现甘宁那样的截江贼。 水路和码头,更进一步的增加了运力,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皇宫中,刘禅
第634章 回荆州去吗(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