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厅的欢呼声渐息时,吴浩已重新落回指挥席,指尖在触控屏上划出一道弧线,将画面切换到飞船的轨道参数界面。淡蓝色的轨道模拟图上,一条亮银色的曲线从地球延伸向月球,曲线上的红点正以稳定的速度移动——那是行者飞船的实时位置,此刻正以每秒 10.8公里的速度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上飞行,距离月球还有约 38万公里。
“周总,轨道中途修正的参数计算得怎么样了?”吴浩的声音打破了大厅的短暂安静,目光转向身旁的周向明。按照任务计划,飞船在奔赴月球的途中需要进行两次轨道修正,第一次就在进入转移轨道后的 1小时内,目的是微调飞行轨迹,确保能精准切入月球捕获轨道。
周向明立刻调出一组数据报表,推到吴浩面前:“已经计算完成,修正量为+ 0.3°轨道倾角,0.1/s径向速度,推进剂消耗量预计 12.7公斤,远低于储备量。我们用了三种不同的轨道计算模型交叉验证,结果偏差都在 0.01°以内,没问题。”他顿了顿,补充道,“刚才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同事沟通过,他们的测控站也同步计算出了相同的修正参数,可以确认数据可靠。”
吴浩的指尖在参数表上轻轻点了点,目光停在“推进剂剩余量”一栏——当前剩余 486公斤,而整个任务预计消耗 320公斤,冗余量充足。但他还是叮嘱道:“让推进系统岗位再检查一遍姿控发动机的喷口状态,上次地面测试时,3号姿控发动机的喷口有轻微积碳,虽然不影响使用,但轨道修正时需要更精准的推力控制,不能出半点差错。”
“明白!”周向明立刻按下对讲机,“推进岗位,立即复查 3号姿控发动机喷口状态,传输实时图像到主屏幕。”
不到一分钟,主屏幕右侧便弹出了姿控发动机的特写画面。通过飞船外部的高清摄像头,可以清晰看到 6个呈环形分布的姿控发动机喷口,其中 3号喷口边缘确实有一圈淡淡的黑色积碳,但喷口内部光滑无杂物。“报告吴总,3号姿控发动机喷口积碳未超出允许范围,内部无堵塞,推力校准正常。”推进岗位的工程师声音清晰地传来。
吴浩微微颔首:“好,通知飞船,准备执行第一次轨道修正,修正时间定在 15:30,倒计时现在开始。”
“收到,开始轨道修正倒计时,当前倒计时 00:05:00。”广播员的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沉稳,大厅里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虽然轨道修正只是常规操作,但在浩瀚的太空中,哪怕是 0.1/s的速度偏差,都可能让飞船错过月球捕获窗口,导致任务失败。
吴浩的目光转向生物舱监控画面。此刻,“星尘”正漂浮在生物舱中央,四肢微微张开,像是在感受失重环境,它的爪子偶尔会碰到舱壁上的软质防护垫,发出轻微的“噗噗”声;“云絮”则抱着一个特制的橡胶球,在舱内缓慢旋转,球身上的传感器正记录着它的运动轨迹,用于分析失重对生物运动能力的影响。生物监测仪上,两只猕猴的心率稳定在 130次/分左右,比地面时略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血氧饱和度 98,体温 38.2c,一切数据都呈绿色。
“生物舱的微重力适应情况怎么样?”吴浩向生物监测岗位问道。
负责生物监测的工程师立刻起身汇报:“吴总,根据传感器数据,两只猕猴在进入失重环境后 15分钟内出现了轻微的运动不协调,比如‘星尘’试图抓取食盆时多次落空,但 30分钟后已经基本适应,现在能自主控制身体姿态。我们还监测到它们的前庭功能指标正常,没有出现太空运动病的症状,比如呕吐、烦躁不安,这说明前期的失重适应性训练起到了效果。”
吴浩点点头,指尖在触控屏上调出猕猴的训练记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