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赵桓的决断(2 / 3)

筑宋 木瓜三闲 300 字 2022-01-09

个不错的进化思路。这样地引领进步,自己的压力就小多了。

咱们只管在京东都护府散漫地发展去,对错又有多大关系?至于赵楷、赵构、赵楷、甚至金兀术他们爱跟不跟,咱们也可以完全不在乎。

还是那句话,“俺又不是你爹”!自己既然不愿与这个时代和尘同光,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一定要惟你马首是瞻?

决定他们各家前途的,依然要靠百姓的脚去投票。别人家都能发展好,就你家还要百姓受穷,或者你非要穷兵黩武,那么你的百姓就会跑去别的人家过日子。

嗯嗯,一定要在各个政权之间组建一个类似后世国联的机构,用联合议会的形式去发布“迁徙自由”的盟约。

安宁相信,这一样能够实现长期的和平。

当然了,这样的和平,却是一种动态的和平。几个政权间的外交角力,吵吵嚷嚷。甚至剑拔弩张、小打小闹,都是在所难免。

但这也并非全是坏事,这就像是一个减压阀,有点压力就能及时释放出来,可比表面上铁板一块,地下却在暗流汹涌,最后来个大爆发、大破坏合算多了。

安宁甚至恶意地想过,前世的湾湾、越越,甚至思密达,也都各有各的制度。客观上看,他们不也是咱们制度试错的某种样板工程呢?

虽然在林长生的眼里,秦桧这人太过深沉。不过秦桧的才具那是没得说了,治国安邦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一手小楷工整清秀,堪称开一代先河,几乎就让林长生入迷。

但是秦桧的官运似乎不太好,他不但难入舅舅法眼,甚至还得罪了当今皇帝赵桓。不过林长生却知道,这只是他秦某人的小手段而已。

秦桧是在养望呢,他想成为谢安石那样的千古风流人物。只不过秦桧的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子媚态。就是谁赢跟谁走,谁强谁老大的意思。

所以,林长生并不喜欢秦桧,但也没有多少讨厌。毕竟,秦桧不但是挚友林一飞的生父,他对京东都护府,对舅舅,也绝对充满了善意。

甚至安尧臣上表汴京,请求册封舅舅为“明公”的奏章,秦桧也在为之奔走呼号。而且按照他的意思,不但要封“明公”,还要加九锡!

“安公不出,奈天下百姓何?”秦桧的肉麻言论,迅速走红汴京。很多人不齿他的“失节”,更多人却在帮他推波助澜。因为汴京形式,真的已经危在旦夕了!

但是皇帝赵桓,却搁置了安尧臣的奏折已经三天。舅舅这时候却忽然说他不想做秦桧这样的话?这又究竟是几层意思啊?

要大宋的江山,还是要皇帝的尊严?这对赵桓来说,的确是个问题。赵桓从来都不喜欢那个好妹婿安兆铭,哪怕安兆铭多次救他的大宋于水火之中。

“他救的是大宋,又不是救朕,朕为何要感激他?”这就是赵桓认知上的扭曲所在。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安兆铭是大宋士大夫。

所以?安兆铭就是在自救罢了。

赵桓可记得,此前的安兆铭从未认真支持过自己的主张,无论战和!甚至自己被郭药师拿去做傀儡时,安兆铭也并未跳出来勤王。

等到自己好容易拿下了郭药师再次亲政,安兆铭依旧一言不发?!难道开口骂几句郭药师,再帮自己这个大舅哥洗白几句,真的很难吗?

现在汴京危殆,他安兆铭居然还要整一出“明公”加九锡的戏码才肯出兵?赵桓的心中十分烦躁。当年才不过一个小道士罢了,如何今日就敢骑在朕的头上撒尿?

给,似乎还是要给的。赵桓这人,一贯很讲究现实。

但是赵桓的心中,就是不痛快,朕偏要压你几日再说呢!真要给金人、蒙兀人围了汴京,就算朕的日子不好过,难道你安兆铭就能留下好名声?

汴京城,其实没那么容易被人攻破。这也是赵桓上次被郭药师诈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