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赵桓的决断(3 / 3)

筑宋 木瓜三闲 300 字 2022-01-09

门后,仔细反省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结论。

身为帝王,几乎就没有完全不“知兵”的道理。就算赵桓初登基时匆忙,对军事一窍不通。但是连续几次金兵南下后,又经受过郭药师的挫折,赵桓自认还是“知兵”的。

身边的刘瞬仁、胡直儒、刘延庆、孙傅、贾奕这些“知兵”的大臣,也都这样认为。

首先汴京城防高大,外城周长五十余里,高四丈,宽六丈之多。这些年还一直在用石块、钢铁、水泥加强构造。

七处城门都配置了大量的床弩,这可是发射黑药包的床弩!甚至京东发来的迫击炮,也被他全部装备在城墙上。

如今城内驻军就不下七万,还都是精锐的禁军系统。城外周边也有数万驻军散布在各处险隘之地,遥相呼应。粮食、黑药、军械的储备,也是冠甲天下。

此外城内居住人口达二十六万户,男丁四十五万人。若是按照京东都护府的算法,汴京的居住人口不下一百三十万。这些百姓,也都可以帮助守城的。

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大军才能攻破汴京城呢?在刘舜仁的军旗推演里,哪怕京东都护府倾力来攻,它最少也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拿下。

三个月?天下勤王之师不下百万,足以在城外淹死他们!如果连京东都护府东无能为力的话,指望金人,或者文明更原始的蒙兀人过来攻城?说笑了。

这才是赵桓敢于压下安尧臣奏章的底气所在。无非就是汴京被人围城了,皇帝的颜面不太好看而已。但是自己的颜面,似乎就从来没有好看过!那还在意作甚?

赵桓自然也读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等兵家名句。这可不是书生妄言,都有大道理的。

但他也读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句。当年太祖、太宗皇帝能够席卷天下,建立大宋。就在于当时天下纷乱了两百年,百姓早已厌倦战乱。

而太祖、太宗皇帝征伐天下时,军中是不许胡乱杀人的。这可是自“安史之乱”两百年后,出现的第一支不乱杀人的军队。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决断,也是老赵家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此后太祖皇帝又与士大夫共天下,“杯酒释兵权”断了军人干政之路,这才有了大宋绵延至今的社稷江山。

大宋无愧于天下百姓,这天下的百姓又怎忍看他安兆铭挟兵自重?似安兆铭那样爱惜羽毛的人,他又如何肯在青史上留下骂名?

所以,这汴京似危实安也。

反而自己这个皇帝的声誉,似乎颇受那些奸邪之徒的造谣、诋毁?大宋的根基,也在风雨飘摇。若朕再不振作起来,怕这大宋社稷,真要毁于一旦了!

那索性就借这次守城之战,一举洗脱掉“皇帝暗弱”的诋毁。也让这天下百姓看看,他们的仁德皇帝,是如何的气度威严!

不过,若赵桓知道自己差点就成为安兆铭与金兀术某个约定里的筹码时,不知道他现在的决断,究竟是勇敢,还是愚蠢?<99.。顶点小说网更新最快网址:.99.